邓超不在乎孩子“输在起跑线”,可他的孩子一出生就赢在了起跑线
▲邓超;图片来自新京报
文 | 王言虎
“我现在不给等等(邓超儿子)补任何课外课,就是运动,让他彻底地享受童年。输在起跑线就输在起跑线,但我要保存一个很好的等等,我不要那些学习的压力。”
这是演员邓超近日在接受某媒体专访时说的一句话。本是娱乐版块的新闻,却因为“人生起跑线”的强烈社会属性,成为一则社会新闻。
“输了起跑线又怎样”,这话掷地有声,但在不同的人听来,却是不同滋味。认同者认为,邓超的教育理念很对,孩子的自由天性应该得到保护,就不能给他们太多压力。
而另一些人认为,不给孩子补课,“输在起跑线就输在起跑线”,邓超这是站着说话不腰疼,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。
▲图片来自视觉中国
要辨明一个事实,邓超这句话,说的是自己的教育理念,并不涉及他人,也没有号召别人去跟风模仿的意思,不宜太上纲上线。但是,公众人物的发言,一旦公之于众,就有了公共性;因社会观念的分层,也极容易出现分歧。
让孩子彻底享受童年,这当然是“价值正确”。童年本来就该是生机勃勃、无拘无束的,给他们自由的空间让他们自由成长,这符合儿童成长规律。从小给他们灌输压力、过多接受成人世界的负担,加剧了“童年的消逝”,伤害最大的还是儿童本身。
但当“输在起跑线就输在起跑线”从邓超口中说出来,就总归多了一丝暧昧与矫情。
邓超是知名演员,名利皆丰,是典型的成功人士。而有一个处于社会金字塔尖的家庭,孩子的起跑线可以说是足够高了。毫不客气地说,邓超儿子的起跑线,是很多人终其一生也达不到的终点。
所以,邓超这句“输在起跑线就输在起跑线”虽然底气十足,但注定只是一个非典型个案;它适用于邓超这样的殷实家庭,却不见容于普罗大众。
邓超的孩子,毫无疑问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。出生在这样一个家庭意味着,不论是邓超,还是孩子,对未来都有更多选择权,而不论他们做出哪种选择,都无碍于过上优渥的生活。
郑渊洁让儿子在家上学,韩寒“对女儿没有任何期待”,也无非因为他们有选择权,有更多回旋余地。他们并非是不食人间烟火,只是手中的资源足够让他们“任性”。
▲纪录片《没有起跑线?》截屏
但他们只是少数,这个社会上,多数父母,为了给孩子一个可期的未来,没有那么多选择余地。能够帮孩子领先他人一步的,除了报各种补习班,似乎没有更好的办法。他们竭尽全力让孩子赢在起跑线,也不过是为了实现阶层的代际上升。
对一些普通中产而言,何止是要赢在起跑线,他们的口号是“让孩子赢在子宫”。
香港电视纪录片《没有起跑线》记录的一对中产父母,为了让孩子入读“只收10名一月出生的学童”的好学校,夫妻二人精准计算受孕时间,信誓旦旦地表示要让孩子“赢在子宫里”。
这或许是赢在起跑线的极端案例,但这种对未来的焦虑,是多数人可以触摸得到的现实。
当多数人在为起跑线焦虑时,邓超说,我不在乎起跑线,甚至就是要让他输在起跑线,这恰巧触到了大众的痛点。网友表达反对意见,未必有什么恶意,只是“输了起跑线又如何”的豪言壮语确实让他们扎心了。
邓超的话只是一家之言,而每个人的起跑线不同,也是不容否认的现实,所以也就不必太在乎。其实,最该关注的,不是起跑线的不同,而是机会的不平等。起跑线不公平指向父母和家庭,升斗小民不必对标星光闪耀的大明星,而机会均等则指向社会。保证每一个孩子有同等的机会走向未来,才是更重要的事。
我们发布了一个“稿事”计划!如何投稿?请戳“阅读原文”。
编辑:与归 实习生:李忠利 校对:郭利琴
推荐阅读:
“拍打大师”治死人在国外被拘,都不影响国内捞钱?|新京报快评
特别提示:留言如入选新京报A03版“微言大义”,请在后台回复您的“真实姓名+银行卡号”
本文为新京报原创内容
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,不得转载和使用